专业生产手钳式、台式冷焊接线机设备深耕冷焊接线机领域14载
热门关键词:
联系我们

【 微信扫码咨询 】

您的位置: 首页 > 冷焊接线机 > 轧尖穿模机

恪守高品质承诺一汽-大众生产体系走访(上)

时间:2024-04-04 来源:轧尖穿模机

  正是以“攻关、创新、孵化、引领”为方向,一汽-大众在全国五大生产基地推广的创新工作室,恰似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以降本增效为核心任务,实现员工“成长有平台,创新有活力,晋升有通道”,助力员工与企业一道成长,更为用户不断的提高价值。

  “一汽-大众有一个非常好的价值驱动,即企业对员工好,员工才能对客户好,客户‘买账’了,企业才能发展。这个价值驱动,就是一直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员工是创造价值的根本。”一汽-大众青岛分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刘冬说,“蓝领的职业生涯通道比较完善,我们的工人可以评技师,高级技师等。白领除了管理岗的通道,还有专家岗的通道。从上到下各个层级,各个员工都有奔头。”

  在“五一”国际劳动节到来之际,一汽-大众开启了生产体系走访活动:从长春本部,到天津、青岛生产基地;从四大工艺流程优化到高质量人才队伍建设……全面、系统、灵活、生动地展示了自身的生产制造体系,从一个侧面诠释了一汽-大众是如何恪守高品质承诺的,又是如何带动汽车产业链全面升级的。

  4月27日,2023年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全国五一劳动奖和全国工人先锋号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来自一汽-大众长春生产冲压中心模修车间的高级技师牟少志,凭借自身在创新开拓、带队攻坚等方面所做出的突出贡献,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并当选吉林工匠年度人物。

  另一位来自一汽-大众的工匠楷模——范英男,立足焊装岗位创新求变,通过积极拥抱数智化技术,实现了工艺质量、设备潜力的重大提升,在近日举办的“2023 中国汽车行业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专家交流大会”上,被评为中国汽车行业智能制造专家库国家级专家。

  牟少志、范英男只是一汽-大众高质量创新人才队伍的一个缩影。目前,一汽-大众拥有技能人才3.1万余名,在职各级劳模工匠100余人,强大的人才团队每年攻关重难点项目过百项,创造了数以亿万计的经济价值,带出了数以千计的技术骨干。

  正是因为有这样一支优秀的技术工人队伍,一汽-大众得以铸就始终如一的高品质产品,也因此积累了优秀的用户口碑和优质的品牌形象。在“五一”国际劳动节到来之际,一汽-大众开启了生产体系走访活动:从长春本部,到天津、青岛生产基地;从四大工艺流程优化到高质量人才队伍建设……全面、系统、灵活、生动地展示了自身的生产制造体系,从一个侧面诠释了一汽-大众是如何恪守高品质承诺的,又是如何带动汽车产业链全面升级的。

  “一汽-大众有一个非常好的价值驱动,即企业对员工好,员工才能对客户好,客户‘买账’了,企业才能发展。这个价值驱动,就是一直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员工是创造价值的根本。”一汽-大众青岛分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刘冬说,“蓝领的职业生涯通道比较完善,我们的工人可以评技师,高级技师等。白领除了管理岗的通道,还有专家岗的通道。从上到下各个层级,各个员工都有奔头。”

  长春基地与青岛基地的理念,同样一致。“一汽-大众始终坚信能不能造好汽车,关键在技术和管理,而技术和管理上的水准高下在于人”,一汽-大众长春生产党委副书记兼工会主席高启政直言,“为了鼓励技能人才骨干力量进行技术创新,一汽-大众搭建了比较完善公平的人才选拔机制,建立了多维度的培养模式”。

  一汽-大众还设立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通过师徒制、传帮带的培养模式,打造出了覆盖公司主要专业、各基地同步发展的工作室集群。目前,一汽-大众拥有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个、集团级和公司级工作室超20个。

  钻研模修技术十余年的牟少志,早在2015年便建立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工作室。彼时,工作室还是一个只有2个人、占地仅20平米的小型培训站;如今已是一个拥有27名技术人员的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

  据牟少志介绍,他在2014年全国模具工技能大赛上取得了个人第一名的成绩;本着传承模修技术、提升解决模具生产难题能力的初衷,隔年便申请在冲压车间建立模修技术培养和训练站。一年后(2016年),这个小型的培训站升级为集团级工作室;在2018年-2020年间,迅速完成了由长春市工作室到吉林省工作室,再到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的“三级跳”。

  “我的工作室累计带出了20多位省级以上技术能手,累计向长春以外的生产基地输出80余名技术人员,还多次为五地六厂提供模修工技能培训”,牟少志欣慰地说,“我无愧初心,践行了为公司培养人才的初衷”。

  在传承技术、攻坚难题的同时,“我们还让技术持续创造价值,目前我的工作室每年节创价值超过1000万美元”,2011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020年全国劳动模范金涛透露。

  尽管创造了巨大的价值并取得了多项荣誉,但创新工作室并没有因此躺在功劳簿上沾沾自喜。为了保持创新活力,“我们从始至终以项目制模式来搭建技术团队,根据不同的项目,吸纳不同的生产一线员工加入团队”,金涛和牟少志强调,“我们把创新工作室做成了一个服务企业和员工的平台,让生产一线成为培养人才的摇篮”。

  正是以“攻关、创新、孵化、引领”为方向,一汽-大众在全国五大生产基地推广的创新工作室,恰似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以降本增效为核心任务,实现员工“成长有平台,创新有活力,晋升有通道”,助力员工与企业一道成长,更为用户不断的提高价值。

  其中,在承接和推动一汽-大众数字化转型上,更是星光灿烂,典型辈出。以青岛基地为例,从2018年建设“工作站”开始,一汽-大众青岛分公司已建成6个不同专业的创新工作室,其数字化创新工作室已累计开展119个“业务&数字化”融合项目,承接公司3.0流程领域的数据治理项目3个,创造每年560万元的价值,培养492名数字化人才。获得全国汽车行业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创新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山东省智能工厂、青岛市智能工厂(典型应用场景)等荣誉。

  为了让一线工人更好地适应数智化转型,“咱们提供了各种机会,无论是新技术、新工艺、新模式的培训,还是生产经营管理上的水准的提升,我们始终基于业务来补充员工的能力短板,实现员工和企业一同成长”,高启政表示,“通过在‘干中学’和‘学中干’,我们不断挖掘员工内在的潜力,使我们的人才队伍从始至终保持一种向上、正向的状态”。

  在对员工做赋能的同时,一汽-大众还致力于夯实自身高品质制造实力。据一汽-大众长春制造一部部长吴晋介绍,为突破产能瓶颈、提高生产效率,一汽-大众在2019年对长春生产原轿车二厂进行迭代改造。

  “7天拆除一座工厂,21天建设地面,30天重建新工厂,创造了58天拆掉一座旧工厂、再造一座新工厂的产业壮举”,吴晋自豪地说,“此次改造项目完成了三大车间81%线%工艺改造,一系列新设备和顶尖工艺的运用,让长春工厂成为一汽-大众乃至整个汽车行业领先的标杆工厂,不仅实现了高质量、高效率、高柔性的生产,而且还满足了制造精度、品种变化和提供劳动生产率的要求,更充分保障了产品一致性和质量品质”。

  “一汽-大众之所以热衷于应用最先进的工艺和设备,在于它们能够充分保障车辆的安全性、可靠性和一致性;我们的造车标准之所以远高于行业标准,是因为我们带着热爱,带着敬畏去造车,而不单单是为了达标,为满足某一场景”,高启政强调,“我们舍得在用户看不到的地方去下成本”。

  为支撑一汽-大众数智化和电动化转型,“我们率先启动了Go Digital智慧工厂项目,通过打造先导车间模式,实现从传统生产向高度灵活、数字互联、持续学习的ECO的智慧转变,最终实现提高设备开动率,减少备品备件费用,降低能源消耗,提升人员效率等目标”,高启政坦言,“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我们始终秉持着质量至上的经营理念”。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早在今年年初,一汽-大众便将年度主题词定为“笃行”,提出继续坚持“以用户为中心”和全体系数智化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加速实现高效益转型增长,为众多购买的人提供更优质的产品与服务,助力一汽-大众在大变革时代“笃行”致远。(中国经济网记者 黄春棉 王跃跃)